Day

June 20, 2016
不要的衣服捐给慈善组织。这也是西方世界的良知:第一世界送给第三世界的礼物。谁成想,中途会在第二世界匈牙利简短停留,那些有品牌、质量上乘的衣物被留在了这里。 公元972年,阿尔帕德王朝的盖萨大公建成塞克什白堡(Szekesfehervar)。现在,她已经发展成一座人口10万的热闹小镇。当地人说,城堡之白,也许是因为所用的石材洁白,也许是粉刷外墙的传统造成的。 如果现在盖萨大公再来白堡转一圈儿看看的话,也许会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小镇通往布达佩斯至亚德里亚海的M7高速公路的环路旁,有一座巨大的仓库。每天,打成巨大白包的100吨二手衣服被运到这里,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每一个大包至少重300公斤,内容嘛,可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杂烩了,女士衬衣,男士T恤,童鞋,御寒外套等。所有那些英国家庭觉得不再需要、送给慈善商店或者上门收旧货的公司的那类东西。送的人、在送的时候肯定满怀最良好的愿望。 这就是西方世界的良知:第一世界送给第三世界的礼物,中途在第二世界简短停留。 只有最好的才留在匈牙利,那些有品牌、质量上乘的衬衣、裙子或者外套。这部分占货物总量的5%到10%,质量更差的被运送到非洲西部国家、巴基斯坦和印度。 完全没人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气候炎热国家根本无人需要的冬装,会被打成“煤饼”送水泥厂烧毁。分拣仓库的母公司Textrade的销售经理纳吉(Robi Nagy)告诉我说,最后真正扔掉的仅占1%。但是,考虑到每天接收的货物总量,这也意味着每天会有重达一吨的旧衣服被送进垃圾填埋场–那部分连烧都烧不毁的东西。 传送带轰隆隆转着,收音机播放着音乐,300名工人叽叽喳喳,突然传出一声刺耳的切割声:一名男子举起大刀划开了又一个大包。 一群女人挤在他身边的传送带旁,迫不及待地等着。开包后,衣服被分拣放入巨大的棕色箱子了。这些女人很有眼光,可以迅速判断哪件女装能够在二手商店卖出好价钱(每个匈牙利小镇的商业街上都有不少二手服装店),哪件衣服匈牙利、加纳、巴基斯坦任何稍有点自尊心的女人都宁死不穿。 纳吉告诉我,他有一个阿拉伯客户,总会立刻买走所有的皮草,不论真假,还有真皮制品。我追问,这又是为什么呢?纳吉只是耸耸肩,权当回答。 另外一个棕色的大箱子里装满了滑雪靴、冰刀和各色冬季体育运动用品。两名男子在操作包装机,他们把所有欧洲人淘汰的二等夏季服装打成透明大包,准备运往西非。 其中一名工人满怀敬意地小声说,“我们有非洲客户,人家瞥一眼就可以判断这包货值多少钱。所以我们必须用透明塑料打包。” 二手服装有正能量的一面、也有负能量的一面。事实上,这么多东欧人穿着英国人的旧衣服,我们可以假设,这就意味着需要制造的新东西更少,消耗的能量更少,节约的水更多。 负能量一边呢?为什么我们要买这么多东西呢?为什么我们要用我们浪费的大潮冲垮欧洲、非洲、亚洲那些小成衣作坊、破坏大批手工艺者的生计呢? 我曾经在塞内加尔工作过,那时我有一个小朋友,叫本杰明,他六岁,会说六种语言。他永远穿着同一条红色的短裤,没有鞋。此刻在匈牙利,我又想起了本杰明。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今年应该42岁。 仓库楼上,一些女工在熨烫分拣过的服装,然完后挂在假人身上,拍照,上网。几乎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那些淘宝的匈牙利人买走。纳吉说,网上销量迅猛发展。 挑剩下的衣服由另外一台钢嘴铁牙的机器销毁。我问纳吉,“哪家水泥厂烧掉这些垃圾呢?”他回答说,“靠近克罗地亚边界的拜莱门德(Beremend)水泥厂。” 那个地方我很熟。去年秋天,数以千计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移民经过这里前往欧洲国家。他们当时肯定不知道吧,水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烧的,原本是欧洲人要送给他们的旧衣服。 (文章和图片来源:BBC中文网;作者:索普)
Read More
林伟是中国福州某小学六年级的一位教师。中国教育者担心缺乏男教师会导致一代怯懦、自我中心的学生 中国福州――历史课以如何表现男子气概作为开始。 27岁的林伟(音)是这个小学六年级教师中屈指可数的几位男教师之一,他上课时喜欢讲一些故事,比如把巫婆投进河水的军阀,还有智胜日本军队的中国军人。“男人要有担当,”他说。“他们要勇敢,要保护女人,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中国教育者担心缺乏男教师会造就一代怯懦、自我中心、娘娘腔的男孩,他们努力在课堂上巩固传统性别角色和价值观。 在黄河边上的郑州,学校要求男孩子们签署保证书,行为举止要像“真正的男人”。在上海,校长们在尝试开设专门的男生班,教武术、电脑维修和物理之类课程。在中国东部的杭州,教育者开办了名为“西点男孩”的夏令营,开设跆拳道之类课程,还有这样一句营训:“我们把男孩变成男人”。 中国的新闻媒体警告,学校需要“抢救男人气概”,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的教育官员正在积极招募男教师。在中国领导人致力于让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人才的时候,增加男性化教育的呼声已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性别平等和社会认同的广泛讨论。 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关于男孩的普遍焦虑。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传统文化对男孩的偏爱,中国的男孩远多于女孩,但他们的学业表现往往相对落后。有些父母担心儿子们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的前程,于是寄希望于男性榜样力量,认为这些榜样可以教会男孩勇气、不卑不亢和牺牲精神。 认为女教师过多,对男孩产生了负面作用,这种观点自然引起了反对。有家长指责学校宣扬关于男性作风和性别规范的僵化概念;也有女性教育者抨击以丰厚待遇吸引更多男教师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性别歧视。 在福州这个人口200万的城市,高校正在遭受抨击,因为它们对年轻男性放松了录取标准,并给予他们全额奖学金和教学岗位。 福州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男学生们 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薛荣芳(音)不明白,为什么女性进入传统上属于男性的领域时,不能得到类似的优惠待遇。“如果女性进入建筑领域,政府也会给她们免费教育吗?”她问。“男性为什么能得到这种优惠?” 在一些学校,老师们说,众多女性教育者对学生们有着正面影响,特别是在低年级。 “我们对孩子们的需求有更本能的察觉,”36岁的李月(音)说,她是福州的一位幼儿园教师。“教育男孩要像男孩的样子,这并不是学校的责任,这是家长的责任。” 中国的教育官员多数时候似乎并不赞同。全世界公立学校教师的行列中都缺乏男性,包括在美国。但这种性别不平衡在中国格外突出,根据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的一项研究,在城市地区,每五个教师岗位,有四个是由女性担任。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年级阶段,中国有1500万名教师,2.7亿名学生。 在某些地区,学校领导者呼吁地方官员介入,把学生表现不佳归咎于缺乏男性榜样。在高考中,男孩的成绩往往落后于女孩,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的一项研究,男女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出现学习成绩的差异。 近年来,福建、广西与江苏的教育官员开始采取措施,为男性教师创造激励机制,并称男性带来一种活力充沛的风格,对男孩们很有吸引力。 然而,跟随同性别老师学习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这一点并不清楚。2008年,英国在9000名11岁的孩子当中展开研究,没有发现男教师授课与男生取得更佳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关联。 2012年,上海八中高中部为60名学生开设了男生班,目的是在男学生们当中“恢复男子气概”。 该校高中生,18岁的周家豪(音)说,他不觉得中国学校面临男子气概缺失的危机。但他说,男孩子们在一起上课时会感觉更自信。学校还为他们额外开设礼仪、编程和野外生存课程。 “和女生们一起上课时,我们可能不敢有话直说,”他说。“但如果班上都是男孩,我们就觉得自由多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是教育类书籍《拯救男孩》的作者,他说中国学生与男性榜样角色愈来愈疏远,包括他们的父亲。 “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既需要女性教师,也需要男性教师,”孙云晓说。 阻挠更多男性进入教育行业的一大障碍是中国教师菲薄的薪资(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相同)。 2013年,根据政府统计数字,公立学校教师的平均年薪是1.7万美元。中国法律规定,教师薪资不得低于其他公务员的薪资,但这项法律的执行情况并不稳定,有些教师为了较高的薪水就跳槽去了其他领域。 在福建省,教育官员希望每年能聘请数千名男教师,特别是针对幼儿园和学前班这些男教师最短缺问题最严重的地方。 学校里的学生们。教师林伟在课上给他们讲述如何表现出男子气概,他说,男人“要有担当”。 根据政府统计数据,中国有约100万名幼儿园教师或教学助理,其中只有6万名是男性,占6%。在中国,留住男性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男性教育者抱怨自己感到孤独和不受尊敬。 福建师范大学去年秋天开设了第一个免学费男生师范班。他们每天学习长达12个小时,由女性教授辅导他们解读肢体语言和表达共情心。对于这些男生的需求预计将会很高,因此他们必须获得大量证书,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19岁的王宁德(音)说,他希望将来去小学教语文,但他也说,他担心有些学校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男教师不可信任。 “如果只有女老师,”他说,“仍然会有不少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19岁的大一学生蒋伟文(音)说,他的很多亲戚和朋友听说他想从事教师职业,都表示很不理解。 “他们问,‘你一个男人为什么要当老师?’”他说。“他们觉得男人应该更有野心,教师这个职位太稳定,太平淡了。” 即便在大学里,这些男生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职业选择遭受嘲笑,蒋伟文说,有些人用同性恋和“娘娘腔”之类刻板印象看待他们。 福州的林老师在教室里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觉得有责任教导学生们“勇敢起来”。在他的历史课上,他讲授男人们为了修建长城付出的辛勤劳动。为了宣扬骑士精神,在班上的男女生发生冲突时,他也敦促男生们向女生道歉。 每一年,他都会给学生们讲“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它的主题是牺牲的重要意义。故事讲述“二战”时期,一小群中国军人为了给中国军队争取到重新集结的时间,引诱日本部队登上高山。来到山顶,他们不愿被日本军队杀死,而是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跳下了山崖。 (文章和图片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作者:赫海威)  
Read More
当大批大陆学生涌向美国大学,很多妈妈也跟着子女飘洋过海远赴美国,有些“虎妈虎爸”选择租屋,有些人则决定购屋,如今这群父母已经成为拉高美国大学城房地产行情的主力。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6月19日报道,去年大陆有394669名学生就读美国的小学、中学及大学,是美国留学生最大来源,同时也有愈来愈多大陆父母跟着小孩赴美,购买房地产或至少投资50万美元,以符合取得绿卡的资格。 在美国,去年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外国人房地产投资的最大来源,投入金额高达286亿美元。中国居外网美国部门总裁摩尔表示,中国大陆民众大约有70%的需求动机是教育。 在美国加州尔湾地区,新屋市场大约有70%至80%的买主是中国大陆父母,这些父母的小孩或就读邻近大学,或准备就读邻近大学,洛杉矶、西雅图、波士顿及达拉斯等地大学城也可观察到类似趋势。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网;图片来源:网络)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冬红纽约报道] 6月19日下午,“全球泛华联盟文化艺术顾问聘任仪式”在纽约见面会所举行,同时宣布“华艺百人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该筹委会由全球泛华联盟副总裁Sherry Zhang发起,书画艺术家曹俊、书法篆刻艺术家苏东河、艺术家王大宙教授、书画艺术家徐白一教授、北宋官瓷艺术家于乐土等5位艺术家担纲主要职务。 仪式开初,由全球泛华联盟副总裁Sherry Zhang分别为5位艺术家颁发了“全球泛华联盟文化艺术顾问”聘书。Sherry Zhang在讲话中首先对接受聘任的艺术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接着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全球泛华联盟的具体运营项目和已取得的骄人业绩,并着重讲述了全球泛华联盟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最后,Sherry Zhang副总裁希望各位文化艺术顾问可以立足于全球泛华联盟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艺术领域专业优势,为中美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曹俊、苏东河、王大宙、徐白一、于乐土等5位艺术家一一致辞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真诚地对全球泛华联盟的信任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大力支持全球泛华联盟的所有艺术活动。 另外,本次仪式同时宣布“华艺百人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该筹委会的发起人全球泛华联盟副总裁Sherry Zhang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艺百人会筹委会”成立的宗旨在于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并扶助少年艺术人才和青年艺术家的发展。通过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向世界推广华人艺术的精华。她解释说,协会的名称“华艺百人会”的意思是100位国际一流的华人艺术家汇聚资源,共同发展。协会由泛华联盟发起人和策展人、艺术家及文化媒介人共同创立,将组织一些艺术史论的讲座或课程,艺术实践与观摩。同时将在博物馆、公共空间或画廊组织策划展览,通过展览让观众与艺术家直接相遇。未来将组建百人会自己的艺术博物馆。该会还强调注重社会效益,热心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成为国际艺术领域的专业标杆。 仪式结束后,Sherry Zhang副总裁带领各位艺术家参观了全球泛华联盟旗下、以文化艺术推广和交流为主营项目的纽约见面会所。 全球泛华联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泛华联盟)在2006年注册成立于世界金融帝都—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地区。泛华联盟以资本运营、资产管理和投资为核心业务,在多元化的领域内专注于资本的投资和管理。
Read More

About Us

Global video Media is a new-trend Internet video Media & PR/Ads company established by multimedia technology. Founded by professionals, elite & scholars in US, We are an independent and advanced media organization headquartered in New York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