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14, 2016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美国人日常饮食中的60%是超加工的垃圾食品。这些食品包含过量的糖、盐、脂肪和其他应避免食用的物质。 3月10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网路版的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和巴西的研究人员联合作出,研究结果非常明确地解释了为什么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患有糖尿病或超重,和为什么糖尿病和心脏病的病发率正飞速上升。 波士顿塔虎兹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等研究人员共同在报告中写到:“如果按人体能量消耗来排序,最常见的超加工食品包括面包、软饮料、果汁和奶制饮料、糕饼和派、咸味小吃、速冻和耐储存食品、披萨饼和早餐麦片。在未加工或轻加工的食品中,肉类、水果和奶才是提供卡路里最多的食物。” 国家广播公司(NBC)新闻网报导,营养学家和公共健康官员表示,大部分食物都应该是新鲜水果和蔬菜。但本次研究发现,这些食物在人们每日平均约2000卡路里的进食量中,仅占650卡。 研究发现,富含淀粉和脂肪的加工食品提高了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病发率。经常食用水果和蔬菜的人,罹患以上三种病的机率更低。 他们的研究成果基于一项有关美国国民健康的大型全国调查。该调查询问了9300名成人与儿童,并收集了详细的饮食资讯。研究报告称,“人们日常获取的能量有57.9%来自超加工食品,而从添加糖中获得的能量则有89.7%来自这些食品。” 超加工食品所提供的卡路里有超过20%来自糖分。联邦饮食指南称,人们从糖中获取卡路里的比例不应超过10%,而有些营养学家则表示应该更低。 研究小组写道:“我们证明美国人日常食用过量的添加糖。我们也用新的证据再次证明,美国人从饮食中获得的卡路里有一半由超加工食品提供,而包含添加糖的卡路里则有90%来自超加工食品。” (文章来源:联合新闻网)    
Read More
不久前,美国华裔警察梁彼得误伤黑人一案在美国乃至全球华人圈引起关注。虽然社会各方包括华人社会在内对于案情本身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解读,但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华人社会围绕此案所展开的一系列维权运动,大大改变了海外华人政治参与的“冷感”形象,展现了海外华人不再充当“哑裔”的觉醒和努力。  海外华人对政治参与抱有“冷感”是常态 华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虽然人数众多,且在居住国普遍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成就,但大多数依然地位不彰,不仅参政、议政、从政极为乏力,甚至在一些地区时时还有人身安全之虞。究其原因,对政治参与抱有“冷感”,长久甘做“哑裔”,是主观上的关键因素。 “冷感”首先来自对陌生环境的“距离感”和自身的惯性。海外华人最初来到一个完全陌生且语言文化差异极大的环境,自然而然地对政治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因此,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还是“唇亡齿寒”的现实利害,对个体来说都抵不过早已习惯的“莫谈国事”式明哲保身。以澳洲为例,华人虽在澳大利亚联邦建国之前即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建设主力,占有比如今更大的人口比例,却因长期的“白澳政策”人口锐减,血泪辛酸,谋生安居已经艰难,参政更是奢谈。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其所通过的第一项立法就是《移民(微博)限制条例》,对非英裔、尤其是有色人种移民进行严格限制、多方刁难。以此法为主,澳大利亚形成了一系列基于种族歧视的法律、政策,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确保白种人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白澳政策”。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取消了“白澳政策”。 其次,海外华人,无论在澳美欧,还是东南亚,大多经历了从苦力到三“刀”(菜刀、裁缝刀、理发刀),再到三“师”(律师、医师、专业技师)的变化,筚路蓝缕,艰难求生。现在尽管正迈向更高阶段的三“家”(资本家、科学家、企业家),多数个体依然以经济上的“齐家”为最高目标,参政仍然是“肉食者谋之”的奢侈,敬而远之。 同时,扪心自问,华人对政治的“冷感”,也有未能直言、甚至未必自觉的“搭便车”心态。在海外参政,时间精力耗费不菲,不仅利益非我独享,风险也难以分摊,且在美、澳等制度健全的国家“当官”,其收益未必比得上自己独力即可经营的小生意。在此“经济人理性”驱使下,观望他人参政成为华社常态,他人成则我搭便车,他人败则我无损分毫。  新移民为提升海外华人地位打下基础 如此“冷感”,其不良后果早为同胞所共见、且共叹:一是利益代言缺位。但凡政府重大决策,华社参与程度往往过低,甚至在政策决定后才有所知晓,不得不被动接受。而一旦遇到问题,只能诉诸中国传统的“上访陈情”,消极被动。以澳洲为例,回顾历史,“白澳政策”下华人的苦难流离,华社的涣散、缺乏远见和发言权,甚至放弃追求发言权等,都是重要主观因素。殷鉴不远,必须痛定思痛! 二是政治捐款盲目低效。华社在参政普遍“冷感”的同时,却有着热衷为各路政客奉献政治捐款的普遍热情。看似矛盾,究其实质,却是“冷感”的另类体现:将政治捐款当作“买路钱”,以为宴席上的客套就是某种“交情”,期望金钱上的示好换取日后的关照。这种“买路钱思维”的捐款,与主流社会的政治捐款最大区别在于:对人示好(确切地说是对官位示好),对事漠然,不关注、更不致力于影响具体政策。在这种心态下,华人往往被各路政客当作竞选的“现金奶牛”,其当选后因为“奶牛”的无要求,而不需顾及华社的利益。 三是“唐人街政治”的鸵鸟心态与内耗。华人虽普遍对主流政治“冷感”,却又热衷华社的“窝里斗”内部政治。山头林立的各类社团是没有泯灭的原始政治热情的直观体现。一些同胞,通常拼搏于“唐人街政治”自娱自乐,无法跻身主流社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耗费华社资源。 提升参政热情,加大参政力度,历来是华社有识之士的夙愿,更是凝聚华社力量、推动居住国与祖籍国关系、参与居住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融入居住国的必由之路。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大量华人新移民挟资金、技术、教育之优势前往“新世界”开拓,这大大改善了海外华人的素质结构,亦为进一步提升海外华人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不再充当“哑裔”,仅仅是意识的觉醒。让参与发言、参与政治的热情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仅仅是基础。如何运用好资金、技术、教育的优势发出我们的声音、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让别人倾听、如何打动他们,则是进一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正如梁彼得一案已经展现的,华社敢于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政治关切,仅仅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运用好这种热情,让每一次政治参与的行动都能切实推进华社获取话语权,夯实华社进一步融入主流的基础,而不是沦为“一次性消费”的街头秀。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标题略做修改。作者黄向墨系悉尼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澳中关系研究院主席)  
Read More
CNN报道,很多人指出,特朗普与桑德斯的崛起反映出美国民众的一种愤懑心态。 在各种调查中,美国民众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他们相信中产阶级正在消亡,贸易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子女未来堪忧。 他们这些想法背后都在证据支持。 一家便利店店主David Workman表示,“美国劳动者落在了后面,很多人正在失去中产阶级地位。”Workman今年70岁,是注册共和党人,但他表示将把选票投给民主党的桑德斯,如果桑德斯在11月失势,他将投票给特朗普。 支持特朗普的主要是没有上过大学的白人,通常年薪低于5万美元。桑德斯在白人中也很受欢迎,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白人。 让美国人愤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美国家庭收入在过去20年里零增长 80%以上的美国人称他们对美国经济感到担忧,而实际上美国经济仍在增长,而失业率也处于很低的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知道美国家庭收入在这些年里的变化趋势,你就恍然大悟了。在上一世纪90年代,美国家庭收入稳步提高。911事件后,收入略有减少,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家庭收入开始加速下滑。 现在美国家庭的收入几乎与20年前一模一样(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这便让一些家庭难以为继,尤其是那些负债家庭。 2. 没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年人生活艰难   在美国,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很倒霉。根据劳工部数据,未上过高中的人的失业率是大学毕业生的三倍,他们的工资也远低于拥有学士学位的人。 他们曾是美国制造业的脊梁,但现在很多工作已经外包给海外或被机器人取代了。美国当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这些机会更适合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人。 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现在是最惨的,很多人都不想活了。他们的自杀率火箭式上升。 3. 白人在整个就业市场中比重越来越小 白人过去一直对就业前景感到乐观。在上世纪50年代,10个白人中有9个有工作,或积极寻找工作。 而现在,白人面临着日益提高的激烈竞争。随越来越多的拉美裔与女性也加入劳动大军,白人比重越来越少。 一些白人甚至放弃了寻找工作。白人就业参与率从1954年的88%稳步下滑至现在的72%。而拉美裔就业参与率保持在80%。黑人就业参与率目前仅为67%,也在下降。 然而,就目前来说,白人找工作仍很容易。在去年底,白人失业率为4.1%,黑人失业率为8.8%,拉美裔失业率为6.2%。 4.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是的,没错,富人越来越富了,而企业赚取的利润也创下了新高。美国当前的贫富差距已经处于上世纪20年代一样的水平。 在2014年,顶层10%的富人拿走了当年创造的一半的财富。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Emmanuel Saez收集的数据,在上世纪90年代,顶层10%的富人拿走了全年创造的40%,在80年代,这一比例仅仅是35%。 特朗普说,美国梦已死,美国不再伟大。而桑德斯相信,美国经济被富人掌控,中产阶级已经垮掉。 而实际上,美国经济已经两极化。 拥有大学文凭的熟练工人有机会过更好的生活,而非熟练工人需要与全球的劳动者竞争,很多人在全球化面前感到绝望。 特朗普与桑德斯都在利用这种情绪为竞选造势。   (文章来源:“走进美国”)    
Read More
据新华网报道,在不久前的NAFSA,也就是国际工作者协会上,美国厚仁教育发布了《2015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根据调查指出,被开除时就读的学位本科阶段占到了60%,而硕士阶段也将近20%,由此可见,比例如此之大,而这些学生当中,有35%的学生是来自理工科专业的。 这种被开除率,是因为刚开始进入院校不适应就退学了吗?其具体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能否从中剖析被开除的“病变因素”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最后达到“药到病除”,顺利在美国拿下学位呢? 百利天下留学专家表示,被开除的原因归结了9大类,分别为: 学术不诚实(22.98%) 出勤问题(9.67%) 违反法律(1.93%) 行为失当(3.87%) 心理问题(0.57%) 国际学生身份问题(2.96%) 申请材料遗留问题(0.23%) 财务问题(0.23%) 学术表现差(57.56%)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术表现差是造成中国留学生被开除的最主要的原因,占了总样本的57.56%,其次就是学术不诚实,占22.98%,总共占到了80.54%。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美国具有一种“宽进严出”的大学文化,要想顺利毕业,是需要着实下一番功夫的。 一说到中国学生,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勤奋刻苦,但是为什么还会因为学术不佳而被退学了呢?原因可能是因为: 刚去美国,语言不通,就算咱们的标准化语言成绩很高,但是母语毕竟是中文,长期生活的环境也是讲中文的,到了美国之后,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是讲英文的,刚开始学习有可能听不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不会百分百的消化吸收,从而导致学习不佳。 美国大学的分制,分为四分制,即1、2、3、4,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计分方式,相当于中国大学的百分制,美国高校对学生最低绩点的要求不同,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绩点,学校会先给出一次警告,通知学生已经处于被开除的高危阶段,若下一个学期仍不能达到规定绩点则会被开除。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大学开除制度的严肃性,往往抱着玩到最后一秒再突击的侥幸心态,而在美国大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绝不是一蹴而就或是可以凭侥幸取得的。 在美国,学术不诚信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抄袭,考试作弊,协同作弊(例如对答案),代考,代课,成绩造假,想改成绩被举报,保留往届考卷,伪造导师签名等等。 所以,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之前一定要了解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美国大学新生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入校培训,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宣讲学生荣誉守则,所以一定要谨记。 (文章来源:走进美国)    
Read More

About Us

Global video Media is a new-trend Internet video Media & PR/Ads company established by multimedia technology. Founded by professionals, elite & scholars in US, We are an independent and advanced media organization headquartered in New York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