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环球时讯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了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时表示,2月份,房价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涨幅继续扩大;更多城市房价同比由降转升,且涨幅有所扩大。 刘建伟表示。尽管2月份适逢春节假期,绝大部分城市成交量有明显下降,但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较上月仍有所扩大,且上涨的城市个数有所增加。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47个,比1月份增加9个;环比上涨的城市里,涨幅比上月扩大的城市有33个,比1月份增加10个;涨幅在1%以上的城市有10个,比1月份增加3个。分城市看,2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平均都上涨,且涨幅分别比上月扩大0.5、0.1和0.1个百分点。城市间房价涨幅差距进一步加大,一线城市和个别热点二线城市涨幅远高于其他城市,分化现象持续。 刘建伟还表示, 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32个,比上月增加7个,且这32个城市的涨幅均比上月有所扩大;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41个,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的34个城市涨幅比上月有所扩大。分城市看,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平均上涨,涨幅比上月扩大;三线城市同比平均下降,降幅继续缩小。    
Read More
2016-03-18 14:17:43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诗尧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一些美国高等院校抱怨称,中国留学生不但因语言和文化障碍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而且已经成为美高校的教学负担,教授被迫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中国学生。 据报道,美国高校为了增加收入,大量招收国际留学生,其中中国留学生的比例最大。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院统计,去年美国从全球招收了97.5万名学生,大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似乎是一个双赢格局。中国学生得到他们想要的美国文凭,而美国高校可赚取高额的学费(留学生的学费是美国本土学生的两到三倍)。 但美国大学在录取中国学生时,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真实水平,大量中国留学生的快速涌入,超过了美国大学的吸收能力。 纽约大学中国历史教授丽贝卡•卡尔受访时称,她不得不为中国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这给她的教学造成负担。她认为很多中国学生“完全没有做好留学准备”,“他们几乎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很难达到分析思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不少教授表示,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提问时语言表达不清,不知道他们到底想问什么。而中国留学生也觉得学习非常吃力,有的教授对他们的提问已感到不耐烦。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学生也对留学经历感到失望。例如俄勒冈州立大学一位来自北京的25岁女学生抱怨称,她选修的会计课有11个中国学生,而美国学生仅有4人。她不想来到美国后,还是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 俄勒冈州立大学外国留学生人数在4年时间里翻了一番。该校商学院会计专业是中国学生最集中的专业之一,中国学生人数远超过美国学生。一位教授担忧地表示:“我是要坚持原来的教学目标,还是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学生?” 一些大学正在考虑提高录取标准,确保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参与课堂讨论。可是这样做有利有弊,有的大学把托福分数从80分提高到100分后,国际留学生的入学率下降了25%。 报道还说,一些有钱的中国学生住在父母专门为他们留学而买的豪宅中,开着宝马和兰博基尼等豪车呼啸而过,既不能融入美国社会,也引起其他中国留学生的不满,成为一个独立群体。 (文章来源:环球网)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3月19日综合报道)美国新泽西州华人一直为没有华埠(Chinatown)感到遗憾,这个遗憾也许很快就可以得到弥补了。据美国媒体报道,新泽西州第一大城纽瓦克(Newark)市政府近日举行研讨会,希望重建该市在上世纪20年代曾经繁荣一时的华埠,以吸引更多华人居民和商家入驻。 纽瓦克副市长Ugo Nwaokoro在研讨会上指出,纽瓦克非常欢迎华人移民和华商,并一直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保持紧密合作关系:“此次重建华埠的初衷,不仅在于启动纽瓦克当地的经济,更能丰富城市的文化背景,让该区域成为一个多族裔、多功能的商住区。” 据了解, 1875年,首批华裔劳工开始迁入纽瓦克市,将他们所居住的该市的一个角落,逐渐转变成华埠。 到了1922年,约有3000名华裔居住在纽瓦克市,开设珠宝店、洗衣店等,华埠繁荣一时。 大部分华人移民在1933年,由于当时的排华法案和鸦片事件陆续撤出;当局曾在上世纪40年代希望重振华埠,但未成功;截止2001年,仅有两户华人家庭依然居住在当年的华端口区域。          
Read More
在我国一些传统侨乡,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长年见不到自己远在海外的父母,就像一只离群的小雁,孤独而焦虑。虽然他们大部分都被寄养在祖辈家中,但由于与自己的父母长时间缺乏沟通和接触,这些留守侨童的成长之路充满隐忧。 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来自侨乡浙江青田县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在北京呼吁,希望在重点侨乡建立侨校,为这些留守侨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浙江省青田县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共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32.9万人。侨属侨眷中0-14岁的儿童约2.3万人,并以每年近千名的速度增长。侨童留守家乡多半是因为家庭环境、教育需求导致,出国务工或经商的父母暂时还没有能力或条件将他们带出国。这些留守的侨童相比其他孩子在物质上较为富足,而心灵上却缺失了太多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 大部分出国父母因工作繁忙较少与孩子沟通,而少数的交流内容也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生活上,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和情感发展却经常忽视。再加上祖辈代养人的教育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导致这些正处于心灵成长重要时期的孩子极易出现郁郁寡欢、脾气古怪、性格扭曲的心理状况。他们有的孤僻内向,有的浮躁叛逆,有的充满怨恨,在与人相处中经常表现出自卑和敏感,甚至会产生无端的敌对和冲突。 陈乃科调研发现,有很多留守侨童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引导和教育,空虚无助,只能在花钱、玩乐等方面寻求刺激,甚至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这些都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侨童们的成长和进步。 而在学业上,“由于很多华侨家庭过早地将孩子的前途明确定位于出国,致使这些留守侨童在中国国内时缺乏学习目标和压力,甚至有的厌学、辍学。”陈乃科表示。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面:一边是在海外努力打拼,一心想要为孩子创造更好条件的父母,一边是内心焦虑,成绩落后,甚至走上歧途的留守侨童,孩子真正所需的并不是父母努力创造的,这样的矛盾场景在很多侨乡正不断上演。 针对这一情况,陈乃科在人民代表大会浙江省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建议,在华侨集中的侨乡引进侨资或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私立学校,或与公立学校联合办学,开办国际班,并根据学生来源组成各类语言班级,使学生能够在“出去后”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实现与海外教育的无缝对接。让华侨的子女们能在中国国内接受系统良好的教育,培育出健康优秀、爱国爱乡的华侨下一代。 据了解,像陈乃科一样为侨乡留守儿童奔走付出的热心人士还有很多,被授予“中国侨界十大杰出人物”、来自浙江省温州市七都岛的周祥薇就是其中一位。她所建立的“留守儿童快乐之家”让七都岛的广大侨童们找到了家的温暖、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信心。当地的侨童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周奶奶”。 当然,关爱留守侨童不仅仅需要这些热心人士,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只有我们更好地帮助侨乡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解决问题,身在海外的广大华侨华人才能更无后顾之忧地拼搏,更深切地热爱祖(籍)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3月17日综合报道)3月16日上午,奥巴马宣布提名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首席法官加兰德(Merrick Garland)填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空缺。然而参议院共和党人对此表示反对,称不会举行听证会,要将提名机会留给下一任总统。 奥巴马在白宫玫瑰园宣布了最高法大法官提名。他说:“坐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中的人是美国法律的仲裁者,今天我的提名人选,不仅拥有最犀利的美国法律思维,他也能将庄重、谦逊、正义和优秀的品格带进工作中。” 加兰德将于17日前往国会,与参议员们见面。然而参议院表示,不会像往常一样,对大法官提名举行听证会。参议院司法委员会表示,即使与加兰德见面,也不会举行听证会。 参议院多数派领袖、共和党参议员米奇·麦康纳明确表示,参议院将不会在2016年通过任何大法官提名,要把提名的机会留给下任总统。 加兰德来自芝加哥,毕业于哈佛法学院。他曾在美国司法部任职,1997年4月被任命为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并在2013年2月晋升为首席法官。他将成为美国第113任大法官。 美国媒体此前报道称,了解筛选过程的人士表示,被考虑的人选范围已经缩小到三个人:加兰德、同一法院法官斯里尼瓦桑(Sri Srinivasan)和位于加州的第九上诉法院法官瓦特福德(Paul Watford)。 今年2月12日晚,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尼·斯卡利亚在得克萨斯州西部一处度假农场逝世,享寿79岁。斯卡利亚1986年获里根总统任命为大法官,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大法官,也是9名大法官当中最知名的保守派。 美国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大法官为终身职位,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最高法院拥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有权裁决联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宪。总统最多只有8年任期,由于大法官是终身制,一当往往就是数十年,所以他们对美国的影响力甚至远超过提名他们的总统,被誉为“总统政治遗泽的守护者”。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3月17日综合报道)3月16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慈善财产来源和使用、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 依据该法,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该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盈利性组织。慈善组织可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 在慈善组织的行为准则和内部治理方面,该法规定,慈善组织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等。 慈善法同时突出强化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如该法规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慈善募捐,因其涉及慈善财产的筹集和运用,该法予以明确规范、规定,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并重点对公开募捐作出规范。 例如,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有专家认为,对于官方机构来讲,慈善法的出台会促进其自身内部的改革;对来自“草根”的普通民间慈善力量而言,慈善法为其树立了标杆,能够督促其提高标准和要求,更好地为慈善事业服务。慈善法出台后,社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透明度的高要求将会逐步实现,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而且,慈善法大大降低了做慈善的“准入门槛”。法律规定,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在机构登记注册成立之日起,即可开展定向募捐,只要运作规范,两年后就可以获得公开募捐的资格。而且,慈善法着重强调的是对慈善募捐活动进行规范,但并不禁止个人求助和社区内部互济互助活动。    
Read More
在好莱坞电影和美国电视剧中,亚裔男性角色经常被塑造成矮小甚至猥琐的形象。比如《破产姐妹》(2 Broke Girls)里的韩裔老板李韩(Han Lee)。虽然也有很多观众认为李韩很可爱,但很明显他的身高并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亚洲人的形象。 人们普遍以为,相比于亚裔男性,亚裔女性可能不会太为自己的形象担忧。毕竟登上荧幕的亚裔女演员多数外形靓丽,至少不算丑。但一项最新发布的调查可能要推翻人们的这种观点。 科学新闻网站“科学法典”(sciencecodex.com)26日报道,美国查普曼大学的研究者近日公布了一项关于亚裔和白人女性对自身容貌、体型的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白人女性,亚裔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面容感到自卑,特别是对眼睛。 研究者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大学中对303位亚裔女性和367位白人女性进行了调查。 查普曼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该项研究的带头作者大卫·弗雷德里克博士(David Frederick)表示:“我们发现,亚裔女性对自己的外在吸引力评价偏低。和白人女性相比,亚裔女性对自身容貌更易感到不满,特别是对眼睛、鼻子和脸型。” 此前已经有过一些关于各族裔人群对于自身“体型”的看法的研究,而查普曼大学的研究小组此次将重点放在了“面容”上。这个领域仍鲜有人涉足。 调查结果显示,44%的亚裔女性和60%的白人女性表示对自己的面容较为满意。对于眼睛,59%的亚裔女性和88%的白人女性表示满意;对于鼻子,43%的亚裔女性和66%的白人女性表示满意;对于脸型,44%的亚裔女性和66%的白人女性表示满意。 此外,有59%的亚裔女性和34%的白人女性表示,自己“时而甚至经常”对自己的面容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 38%的亚裔女性对自己的眼睛不满意,而该比例在白人女性中只有6%。 弗雷德里克博士指出:“亚裔女性身负多重压力,这些压力都是白人女性无法体会的。比如,因为种族歧视的存在,她们会忧虑种族特征在自身外貌上的体现。同时,她们还要应对两套不同的审美标准,一是来自白人社会的主流看法,二是来自亚洲和同伴的评价体系。为了同时满足这两种审美观念,亚裔女性充满压力。” 所以,面对两种不同的审美体系,许多亚裔女性无所适从,又希望能够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可谓“压力山大”。 而在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中,拥有一副亚洲面孔的女性也并非如之前观点普遍认为的那样深受欢迎。 中国留学(微博)生可可·张(Coco Zhang)曾在《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上撰文,讲述自己使用交友应用软件Tinder的经历。Tinder是一款美国流行的社交应用,通过查看网友照片决定是否与之交友。向右滑表示感兴趣,向左滑表示不感兴趣。 “当看到亚洲面孔时,并没有太多人会感兴趣。即使是有人向右滑了,也大多是出于猎奇心理,”张写道。“Tinder上完全是美国审美标准。” 这无疑加重了亚裔女性对自身外形的自卑感。正如弗雷德里克博士所说,“研究结果显示,在美生活的少数族裔对自身面貌特征的评价充满担忧,而如何消除这种担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美国侨报网)
Read More
因限制亚裔入学比例而遭到华人普遍抗议的加州SCA5法案被暂时搁置,但3月15日下午,另一个引起华人社区不满的AB1726提案、也就是“亚裔细分法案”,在加州众议会辖下的高等教育委员获得通过。硅谷华人协会主席陈志华16日表示,AB1726是在为下一个SCA5卷土重来准备条件,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都应该警惕其危害性。 加州AB1726法案提出将近两个月时间,在整个加州的华裔社区引起了强烈反弹,不少社区人士担心,这项法案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加州平权法案,继而像此前的SCA5法案一样,对加州公立大学亚裔入学比例起到消极影响。 15日下午,加州众议会辖下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以9票赞成、2票反对、两票弃权初步通过了由州众议员Rob Bonta于1月提出的AB1726法案。 法案要求2017年7月1号起,加州公共高等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针对中国人、印度尼西亚人等亚裔和原籍亚太平洋岛国的居民,额外增加附加表格及其他表格,对所在血统族裔详细情况进行登记。 这项法案获得了邱信福、罗达伦等加州华裔州众议员的支持,参与联署法案的罗达伦说,这些数据或许将为加州高等教育方面立法的“公平平等”提供基础。然而,该法案引起了华裔社区人士的普遍担忧。有华人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大家给议员写信表示反对。硅谷华人协会主席陈志华分析,法案背后的因素,是想“让当年的SCA-5卷土重来”。 陈志华说:“他们为了把种族因素参与进来,要占据这个道德制高点,就希望细分一些族裔,(他们)说让一些人口极为稀少的亚裔增加上大学机会。但这个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他们是要利用这个来占据制高点,来推翻209号法案(加州平权法案),推翻了之后他们要干什么?肯定就是要像SCA5一样,搞按族裔比例录取大学新生,这样对他们是最有利的。” AB1726提案下一步将交由众议会辖下的健康委员会审议。而加州是全美第一个禁止公立大学招生时参考种族因素的州。   (文章来源:美国中文网)    
Read More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纽约近年的治安一直不佳,根据最新调查指出,89%的受访警察表示若有更高薪的执法单位工作机会就会辞职,其中86%的人表示不会向亲友推荐这份工作。 纽约市警察工会理事长派翠克(Patrick Lynch)更表示:“过去2年来许多警察都认为工作越来越难做、越来越危险,整体士气十分低落。”许多受访警察表示士气低落的原因在于,警察们感受不到民眾以及警局高层的支持。 据调查,87%的纽约警察表示自从2014年后,认为治安明显比以前糟,96%的警察表示警民关系恶化。近九成的警察表示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便会辞职。 但市府发言人卡莱(Monica Klein)却质疑此调查准确度,更认为目前纽约市的各项犯罪率正创歷史新低,而纽约市警局是全美最有效率的警局。   (文章来源:中国时报)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3月16日综合报道)今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参加两会的中外记者时表示,不管美国总统花落谁家,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大势不会改变。 在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提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一系列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措施,这些都会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似乎在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在某些问题上始终存在一些分歧。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中美关系?中方如何回应美方在有关问题上存在的一系列关切,包括市场准入、投资限制、对美国企业的公平待遇以及公平贸易,以便不要蚕食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以及其他美国总统大选当中的一些候选人提出的关切。 李克强回答,中美两国之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当然也存在着分歧,有的还是比较尖锐的,这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不少人纷纷议论中美之间的分歧,但是往往会忽视中美之间去年发生的一个重要事情,那就是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接近5600亿美元,这本身就表明中美的共同利益是在不断扩大,而且远远大于分歧。 他认为,如何使中美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还是要遵循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现在中美双方都表示,要积极推进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中国将会放开或逐步放开美方对中国投资的准入门槛,但是这应该是相向的,双方开放应该是对等的。所以也希望美方在和我们进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过程中,能够本着平等共赢的原则来推进。 李克强相信,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会不断扩大。对于出现的分歧,中美之间有上百个对话交流机制,只要是出于诚意,管控好分歧,相信中美共同利益还会不断扩大。在中美合作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分歧的量会增加,但所占比例会下降。中美深化合作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 最后,李克强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从来都是双赢的,这一点,美国的商人们心里最清楚。现在美国正在举行大选,很热闹,吸引眼球,但是不管花落谁家,最后谁当总统,相信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中美建交几十年了,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但是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趋势。  
Read More
1 45 46 47 48 49 56

About Us

Global video Media is a new-trend Internet video Media & PR/Ads company established by multimedia technology. Founded by professionals, elite & scholars in US, We are an independent and advanced media organization headquartered in New York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