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环球时讯
纽约市的很多人都正在经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现象:人行道拥堵。随着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增多,旅游业迅速发展,这个世界级步行城市的人行道变成了障碍训练场。 在去曼哈顿中城上班的路上,伊维特·辛格(Ivette Singh)几乎不再走人行道。因为人太多,空间太小。耐心不够。 倒是可以在马路边看到她在宾夕法尼亚站(Pennsylvania Station)和位于40街附近的第三大道上的工作单位之间往返的身影。她宁愿躲避黄色的出租车和骑自行车的人,也不愿在挤满了争抢活动空间的上班族、游客和推车小贩的人行道上穿行。 “我不介意走路,就是人太多,”在Univision电视网担任客户协调员的辛格说。“有时候,他们行为粗鲁。紧挨着你,没有个人空间。还有人抽烟。太难受了。” 在纽约市,很多人和辛格一样,都正在经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现象:人行道拥堵。 为了避开人行道,行人横穿第八大道。2015年5月的一个工作日,三个小时内经过54街和55街之间的第五大道的行人,从前一年的20639人增加到了26831人。 尽管拥挤几乎算不上该市的新问题,但随着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且旅游业发展迅猛,巩固了纽约世界级步行城市声誉的人行道变成了障碍训练场。这个问题在曼哈顿尤为严重。早晚高峰期间,在该市两个主要的交通枢纽宾夕法尼亚站和港务局公交总站周边,紧握着咖啡和公文包的上班族在摩肩接踵中穿梭着。有时候,成群结队的购物者和游客会让曼哈顿下城的部分地带堵得举步维艰,导致该地区的部分居民在最近的一次社区调查中把人行道拥堵列为最大的问题。 在该市最有名的一些人行道上,人们只能曳足而行,缓慢前进。该市的数据显示,2015年5月的一个工作日,三个小时内经过位于54街和55街之间的第五大道的行人为26831人,足以同时填满麦迪逊广场花园体育馆和无线电城音乐厅,同前一年的20639人相比大幅增加。 负责交通事务的官员正在采取措施,缓解人行道上的拥堵。为了帮助满足步行需求,他们正在全市增加步行区,扩大了最先由布隆伯格政府采纳的这个街道景观设施。其中一处步行区位于宾夕法尼亚站附近的33街,按计划将很快开放。相关部门还计划明年拓宽皇后区法拉盛的六条人行道(该市的人行道宽度不一,但必须达到至少5英尺宽)。 尽管人行道拥挤只是城市拥挤的一个症状,但却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因为它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个人。不同于人满为患的地铁或是旅游景点,比如时报广场,人行道无法避开。它们之于纽约,就相当于高速公路之于洛杉矶: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人行道不仅能让人们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还是一个穷人和富人、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共同享有的公共空间。 “人行道是城市的粘合剂,”纽约大学鲁丁交通政策和管理中心(Rudin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at New York University)主任米切尔·L·莫斯(Mitchell L. Moss)说。“是城市里所有人都会使用的地方。根本避不开人行道。” 人行道拥堵的问题不仅限于纽约。它们给全美的城市造成了瓶颈和物流障碍,引起了对安全的担忧。自2013年以来,旧金山的市政工程官员拓宽了渔人码头和卡斯特罗的两条人行道。这两个地方颇受游客欢迎,步行的人流量很大。计划中的另一个人行道项目涉及的是第二街。它是通往巨人队(Giants)的棒球场AT&T球场(AT&T Park)的主要道路之一。 在西雅图,东派克街经过国会山地区的路段交通繁忙,路两边遍布着餐馆、酒吧和夜总会。去年夏天,为了给被挤出人行道的行人留出空间,该路段有三个周六的晚上禁止车辆通行。“就感觉太挤了,环境变得很恶劣,”社区发展公司国会山住房(Capitol Hill Housing)的可持续与规划总监乔尔·西索拉克(Joel Sisolak)说。该公司与市政官员合作,在解决人行道拥挤问题。 随着纽约城人口突破850万,人行道的稀缺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010年有4880万游客前来纽约观光,预计这个数字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5970万,所以交通要道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克里斯·海伍德(Chris Heywood)在市里负责旅游事务的纽约城公司(NYC & Company)担任发言人,他说,公司团队在加强对曼哈顿之外景点的宣传,希望将游客分流到城市各处。 “你知道这种事是怎么个情况,”48岁的罗克·桑托斯(Roque Santos)在宾州车站外说。他是舞台工作人员,每天往返泽西市。“为了抢在人群前面,我甚至会在变灯之前就穿过马路。” 市交通局发言人斯科特·加斯特尔(Scott Gastel)称,他们对人行横道上行人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在全市100处街头地点对社区商业走廊的长期趋势进行了追踪。近几年来,市里在繁华的34街增加了2万平方英尺左右的步行空间,其中包括“公共汽车等候处”(bus bulbs)。这指的是延伸到路上的人行道,可以让公交乘客有更多的空间来等车。 在曼哈顿下城,地方社区委员会去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最受居民关注的问题中,拥挤的人行道位居榜首。人行道上的障碍物,比如施工脚手架、大垃圾袋、摊贩,以及路灯、招牌、报摊、长椅、花架和垃圾回收箱这些东西,让部分地区的这一问题更加严重。“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要在狭窄的人行道上走路就很困难了,”社区委员会主席凯瑟琳·麦克维恩·休斯(Catherine McVay Hughes)说。 如果说纽约拥挤的人行道上有个震中位置,那就是在宾州车站附近了。在这里,行人、食品车和报摊互相争夺空间。负责该地商务区的34街合作管理委员会(34th Street Partnership)主席丹尼尔·A·比德曼(Daniel A. Biederman)表示,这里人行道的拥挤程度只有伦敦和东京可以相提并论。他们2015年搜集的数据显示,每小时有至多1.4万行人走过第七大道近西34街的麦多体育用品店(Modell’s Sporting Goods)门前。 通勤人数也越来越多。在2015年财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有92314名乘客在宾州车站搭上新泽西公共交通(New Jersey Transit)列车,而在2010年财年这个数字为79891人。在同一时期,在港务局码头搭乘新泽西公共交通大巴的乘客也从72506人增加到78006人。 长期路过这里的行人试图适应这种情况。他们挤到自行车道上,或故意在街上和汽车并行——眼看前方、戴着耳机——形成了一条事实上的快行道。他们集体沿着第七和第八大道移动,像天气图上的风暴一样,早晨朝北卷过去,晚上朝南卷过来。 “你知道这种事是怎么个情况,”48岁的罗克·桑托斯(Roque...
Read More
七月已经到来,这些事儿影响华侨华人们的生活,比如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推出了移民新政,中国驻一些国家的领事馆全面实行护照业务预约,许多都是实用类信息,还不赶紧收藏! 美国:旧版I-20表格过期 自今年7月1日起,旧版I-20将无法用于签证、入境美国、社安号、驾照的申请。这意味着持有I-20表格的留美学子必须在7月1日之前完成更新I-20表格,否则按规定美国海关将拒绝其入境。这份表格由移民局签发,是申请F-1学生签证时的必需文件。同时也可用来证明申请者的学生身份、入学资格、学生合法工作的资格。 澳大利亚:留学生新政实施,对象放宽至小学生 澳大利亚移民局将于201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留学生签证新政策SSVF(Streamlined Student Visa Framework),取代了原有的SVP政策。之前澳大利亚八种留学签证类别将简化成两种:500学生签证以及590监护人陪读签证,并且全面开放小学生留学签证。 新的签证框架下,学生利用在线工具申请签证时,会根据学生将就读的澳洲学校的风险等级、所处国家的风险等级等综合考量,决定留学生申请签证时所需提供哪些资料和证明,简化了学生签证的申请和审理要求,用相同的要求去审核每个学生的申请,保证学生的真实性。 澳大利亚短期流动签证(Short-Term Mobility Visa,STM)也从7月起推出,海外技术工人有望来澳更容易。签证有效期为12个月,签证持有者也可在有效期内多次往返澳洲。该签证将取代之前的400临时工作签证。后者可允许技工在澳洲从事最长3个月的工作。 据悉,STM签证申请人无需满足英语要求,只需满足基本健康、品行和安全要求就可以了。该签证也不需劳工市场测试。企业雇主有望利用该机会雇佣需要的海外员工,而避免像457签证的复杂手续。 加拿大:修改入籍法案,留学时间计入 7月实施的加拿大入籍新政包括:(1)缩短永久居民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前所需在加拿大全年居住的时间,从现在的6年里住满4年,调整为5年里住满3年。临时居民或留学生在加拿大的时间也可计算在内,留学生在加拿大的读书时间可以50%作为折算,最多可折算一年。(2)入籍申请人须达到英语或者法语的语言要求,参加入籍考试的申请人年龄范围从14岁~64岁,重新调整为18岁~54岁。 匈牙利:一步到位拿永居 匈牙利的移民法修改案7月1日起正式生效执行。匈牙利国债投资移民申请人在成功投资、申请获批后,会获得最长5年有效期的居留卡,配偶和未满18周岁子女可获最长3年有效期的居留卡。与之前不同的是,申请人及家属不需要再等待6个月,就可以直接在获得居留许可时申请永居卡。 这些中国驻外领事馆实行办证申请网上预约 为提高办照效率,优化证件服务,节约申请人办理时间,中国驻西班牙使馆、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将于7月1日起全面实行护照、旅行证申请网上预约制度,逐步过渡后,从7月31日起不再受理非预约申请。 中国驻美国使馆7月起将实行申办旅行证网上预约,9月1日后,驻美国使馆将全面实行申办旅行证网上预约制度,届时将不受理未预约的旅行证申请(丢失护照急需旅行证回国的情形除外)。 7月起微信需实名认证 去年底,央行公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支付新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这一办法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按照规定,微信等支付账户也将实行实名制认证。 如果微信用户未实名,通过微信付款或者收钱、使用零钱发红包等功能可能会受到限制。受限制的用户可以通过实名认证获取更高权限。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冬红纽约报道] 6月29日晚,大纽约华人互助会举办首场参政讨论会。纽约市长白思豪、国会众议员孟昭文、前纽约市主计长刘醇逸以及知名中美社区领袖等均出席,并与民众互动。大纽约华人互助会会长王泽中、副会长杨海燕、名誉会长谷新英,全球泛华联盟副总裁Sherry Zhang、美国旗袍文化艺术协会会长Anna Zhan、梁麦克爵士、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潘涵等都积极参与活动。 本次活动在法拉盛君豪大酒楼举行,共有一千多社区官员与民众参与互动。纽约市长白思豪现场介绍了自己担任市长几年来的政绩,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他,为竞选连任筹款拉票。国会众议员孟昭文也表示计划更好地服务华人社区。大纽约华人互助会会长王泽中介绍,自梁警官案件以来,我们看到了华人凝聚的必要性,就下定决心创立大纽约华人互助会,旨在提升在美华人整体形象,维护在美华人基本权益,为自己和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希望通过这个民间组织来凝聚华人影响力、提高华人生活质量、提升华人政治力量。 本次活动的主旨是实实在在搭建一个平台,平民与官员可以平等沟通,官员走进社区与民众互动。王泽中认为,法拉盛做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华人社区,应该有标志性的建筑,他在会上向白思豪提出在法拉盛兴建孔子像或者代表华人区的牌坊,由大纽约华人互助会负责筹款兴建。白思豪表示,对这一提议将予以认真调查研究和仔细考量。  
Read More
似乎是参加一场重要考试,全家一起悬着心,默默祈祷。经历漫长的等待后,分数公布了——没有期盼中的好,但结果又合乎情理。因为考题是那么的难,而同场考试的对手已经身经百战,对题型了然于胸。 6月28日,当我知道利勇民先生惜败第七区国会众议员民主党党内初选时,脑子里突然冒出“虽败犹荣”这个词。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和利勇民先生打过几次交道,他给我的印象始终是“谦谦君子,坦坦荡荡”。每次被问及为何参加竞选时,这位谦和的长者就开始激动:华人没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注定要被欺负的!而深深触动他的是,纽约华埠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迄今为止却没有产生过一位国会议员! 所以,花甲之年的他出山了,吟啸徐行,笑傲江湖。面对别人的困惑和不解,他的态度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他曾经对投票结果信心满满,“第七区有25万华人,我只要一万张选票,就可以胜出,应该不算太难”。但他还是低估了两点:一是华人投票率之低;二是在任23年的对手维贵乐丝在社区的根基之深、人脉之广。所以投票结果是,维贵乐丝凭得票第一胜出,利勇民以得票第二惜败。 政治就是这么残酷,结果既出,有人弹冠相庆,有人黯然而退。但在我看来,利勇民从决定竞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胜利了。百年华埠,华人云集,却集体沉默,面目模糊。只有利勇民,一个64岁的长者奋力站出来了。他振臂一呼,如一道清晰的闪电划过静默的夜空。不管成败与否,作为纽约华埠百年以来首位非本土出生的华裔参选者,利勇民已然可以镌刻在华人的历史上了。 利勇民失败了,但没有被打败。在某种程度上,他有如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高举火把,引领后来者向前,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将启迪和激励华人晚辈积极参政,十分可贵。 透过利勇民参政这一事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华人参政热情高涨的良好势头,比如许多社团侨领为利勇民站台,许多民众自发做义工。我认识一个义工,她刚从南美回来,因为在路上看到利勇民的参选广告,就把找工作的事情搁一边,到利勇民的竞选总部做义工。投票那天,更是有很多义工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地铁口散发传单,上门动员投票。 正如圣经所言,“一颗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然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很多子粒来。”。利勇民就是那颗勇敢落到地里的麦子。相信假以时日,那些结出的“子粒”都会饱满起来,在大地上发旺出一片茂密的麦田。 目前,华人参政只是蹒跚学步,离稳健行走尚有相当距离,更遑论箭步如飞。以利勇民参选为样本,我们应该反思和总结失败缘由,为后来者积累经验。 一是参选者与社区的联系。利勇民先生早年在大学读书时经常到华埠做义工,心里埋下服务社区的种子,但后来为了养家,去做律师和银行家,花甲之年重返社区。虽然临选前他四处走访,但与社区的关系仍然比较疏离,很多人不认识他,不了解他,出于惯性,仍把票投给在社区晃了23年的老面孔维贵乐丝。所以,排除运气的成分,但凡有志参政的华人,最好在社区有个延续性的服务,以积攒经验,积累人望。 二是竞选策略的选择。可能是身处华埠之故,利勇民在竞选过程中虽然也拜访犹太人社区、西语裔社区等,但比较突出强调维护华人权益,这可能无意中为竞选设限。我采访过新泽西博根郡首位华裔市议员梁智,他建议,不必过多强调自己的华裔身份以及维护华人权益,因为你的亚洲脸孔已经告诉别人你的族裔,而应强调维护所有族裔的利益,一旦当选,自然也可以为华人争取利益。对于后来者来说,这也许不失为一个比较可行的策略。 三是解决华人投票率低的问题。许是在中国大陆经历或耳闻了太多的政治运动,或是语言、文化的天然藩篱,大部分华人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而对政治冷漠,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亚太裔美国人正义促进会(AAAJ)等组织对亚太裔选民进行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华裔选民对政治的关注度、对自身党派的定义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和其他亚裔选民相比,从2012年到2014年,对选举表示“兴趣更浓”的华裔选民只有14%,是亚太裔选民里最低的。54%的华裔选民表示“热情不变”,32%表示“兴趣减少”。而其他亚裔选民“兴趣更浓”的比例都在26%以上,华裔选民对政治“兴趣更浓”的比例甚至比不上越南裔(40%)。利勇民的选举中,我不知道华人具体投票率,但想来不会太高。如何激发华人的参政热情,提高他们的投票率,这些都是未来参政者们需要考虑和应对的事情。 无论如何,2016年对于华人来说已是意义非凡,华人的整体参政意识和权益意识已经慢慢苏醒。从全美挺梁运动,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华人血性犹在—原来热血从未冷却,只是需要沸腾的时机。而各地华裔竞选议员、政府官员的势头之猛,前所未有,一些华裔已经初战告捷,比如竞逐国会众议员的符江秀已经赢了共和党党内初选。这一切,预示着华人参政春天的即将来临。 但是,前方道阻且长,华人在美国的政治力量仍然很薄弱,依然没有太多话语权。以联邦层面而言,目前众议院只有赵美心、刘云平和孟昭文三位华裔众议员,只占总众议员人数的0.56%,而参议院则是一片空白,历史上也仅有华裔邝友良任过参议员;就地方来说,目前华裔虽在各个层级的政府部门皆有任职,但仍是星星点点,没有蔚为大观。参政尚未成功,同胞仍需努力! 坦率地说,华人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但依然存在许多尚待修正的陋习。最近被拉进几个华人参政的微信群,发现国人喜欢搞的窝里斗、拉帮结派、互相挖坑依然在这里上演,每天口水仗打得不亦乐乎。真想说一声,这些陋习大可休矣,在一个崭新的国家,华人应该有个崭新的面貌,学习如何做公民,如何参政议政,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口水仗中。兄弟倪于内墙,岂能外御其侮! 作为一个权益意识觉醒较晚、几无参政经验的少数族裔,很多人视参政为畏途而不敢沾手。前一段采访了新州博根郡首位华裔市议员梁智,他的个人体会是,Things are not easy ,but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so,为何不试一试呢?Sky is the limit!   (作者:GCTV全球华视评论员 林世钰)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冬红纽约报道] 6月28日晚,“《风情中国》走进联合国”新闻发布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盛大举行。联合国相关官员和活动组织方负责人逾两百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是中国首部以全方位视角展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为内容,以代表各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纪录片。该活动由中美文化协会和北京康普特文化发展公司联合组织,特别得到了中国青少年儿童基金会、中国国家科技部等大力支持,美国白头鹰娱乐集团,WeLink传媒集团、法图国际也参与主办。 据中美文化交流中心总裁叶子介绍, 《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项目是2015-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亮点项目,通过现场镜头全景式真实记录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貌。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包音介绍,该纪录片旨在保护和宣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最主要、最典型的文化、习俗、信仰等方面,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北京康普特文化发展公司总裁张晓青女士表示,《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共分三季,每季20集,每集30分钟,分三季摄制完成。系列纪录片的编导之一包晓峰介绍,目前《风情中国》第一季已由北京天盛科学音像技术出版社完成摄制工作,主要记录了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主办方介绍,《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由北京康普特文化发展公司独家全球发行。在新闻发布会上美国白头鹰娱乐集团,WeLink传媒集团、法图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全球发行备忘录。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还举办了《风情中国》大型图片展,并请来大都会歌剧院音乐家现场表演精彩的歌剧演唱,同时大家还欣赏到了优雅动人的小天鹅芭蕾舞表演。唱腔动人,舞姿优美,“《风情中国》走进联合国”新闻发布会在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Read More
一份最新的就业分析报告显示,约半数年薪在57,000美元以上的工作需具有电脑编程知识或技能。专家表示,如果对SQL、Python和java script等这些电脑语言一点概念都没有的求职者,将难以引起雇主的兴趣。 CNN新闻网报导,你若从未听过SQL、Python和java script等电脑程式语言,现在的雇主很可能看不上你。 就业市场分析公司Burning Glass和甲骨文学院的最新报告显示,约半数年薪57,000美元以上的高薪工作需具有电脑编程知识或技能。该报告是针对2600万个招聘广告所做的分析。 甲骨文学院爱莉森?米勒表示,这反映即使非高科技工作也需要编程能力。她说:「电脑操作已成为每个行业的工具。」目前包括分析资料的商界人士、设计师、创建网站的营销人士及做研究的科学家都需要一些编程知识。 收入前25%的个人被定义为高收入族群。目前这个群体的最低收入为57,000美元。根据就业市场分析公司Burning Glass及甲骨文公司旗下慈善机构「甲骨文学院」(Oracle Academy)分析了2,600万个招聘广告显示,约半数薪资在57,000元以上的工作要求有基本的编程能力。 非高科技工作也需某种编码能力 甲骨文学院米勒(Alison Derbenwick Miller)表示,这一数字反映了即使非高科技工作也需要某种的编程能力。她说:「分析运算已经成为每一个行业的工具。」这意味着,各行业的员工都需要编程知识。的确,目前包括分析资料的商务人士、设计师、创建网站的营销人士及做研究的科学家都需要一些编程知识。 非科技领域的雇主及员工也这么认为。草地维护公司LawnStarter分析师杰克连恩表示:「具编程知识已经成为求职者不可少的技能」,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任务,并更有效地与其它部门合作。 科普兰在就读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时,主修电脑科学专业,但后来从事行销工作。她说:「虽然我是从电脑编程转进市场行销,但有编码的背景对我帮助很多。首先,当我在进行创建网站的计划时,我能够很容易地与编程人员沟通。最终,这使得我的项目能够更快更準确的完成。」 金属回收公司ElectroMetals的行销人员Alex Barshai表示,他的公司不需要求职者具备优秀的编程技巧,但那些拥有编程能力的员工明显有比较强的分析能力,因为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培养了分析能力。 小企业贷款公司LiftForward的首席科技长Mike Grassotti表示,编程能力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协助员工「将琐碎的任务自动化」和「让这些员工能找出其他人认为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不需上大学读电脑专业也能学会编码 当然,仍然有许多的高薪工作不需要编程能力。例如:工程承包商平均薪水65,239美元,很多石油钻井平台工作人员年薪可达100,000美元。这些工作都不需要编程能力。此外,在未来几年内,对于专业编程人员的需求将下降,因为企业将这些工作外包给海外的编程人员,他们的薪水一般较低。 虽然如此,美国劳工依旧需要有编程技能或知识,而且对拥有这种能力的员工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编程培训公司Coding Dojo执行长Richard Wang表示,几乎在未来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编程的一些知识。「在数字经济时代,知道如何编程是能出人头地的必备的技能,我相信编程最终会成为雇主要求的必备技能。」 对于那些没有编程技能的人而言,不需要上大学攻读电脑专业也能学会编程,甚至有免费学习的机会。 根据网络杂志Wired评比,CodeAcademy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之一,此外还有Girl Develop It及Udacity等免费方案。 (文章和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Read More
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奥巴马总统就将卸任总统。美国政策和学界已经开始对奥巴马总统任上的各项决策进行评估。一个星期前,白宫前官员推出新书,称奥巴马总统在外交领域的各项决策是出于从长计议的考虑。乔治城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学教授罗伯特.李博尔(Robert J. Lieber)出版的新书(Retreat and Its Consequences),则对奥巴马总统的外交政策理念以及具体的运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乔治城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学教授罗伯特.李博尔 李博尔认为,过去七年半里,奥巴马总统领导下的白宫班底进行了一场从国际舞台上撤退的实验,而这一实验给美国和世界都带来了相当不堪的后果。 李博尔星期二在位于华盛顿的威尔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发表讲话期间,以乌克兰为例,说当乌克兰明显遭到俄罗斯侵犯之际,乌克兰政府恳请美国提供包括一些基本的自卫型武器装备,而美国政府给予乌克兰的只是一些帐篷、睡袋、还有30万份方便餐。李博尔说,这听起来简直是笑话,但不幸的是,这恰恰是事实。 他还说,奥巴马总统之后在被追问到这一点时回答说:乌克兰永远不会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抵御俄罗斯的武力进犯。李博尔说:没错,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要把乌克兰的军队打造到能够同俄罗斯的军队100%抗衡的地步,而是要看到,乌克兰防御力量每增加一分,俄罗斯要侵犯它,所需的代价、或者说是资本,就要高一分。 李博尔说,所谓盟国/盟友的涵义包括三个因素:deterrence制衡/让敌方望而却步、defense武装/武力防卫、以及reassurance 让盟友放心、为盟友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其中的关键是,“制衡/让敌方望而却步”这一点做得到家的话,将会减少进入战争状态的机率。 除了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性失误以外,在李博尔以及其他对奥巴马总统的外交政策持有批评意见的美国学者和政策界人士来看,奥巴马总统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决策也是一大败笔。 李博尔说,奥巴马总统在叙利亚问题上“出尔反尔”,即先是说一旦阿萨德动用化学武器,美国就会针对叙利亚政府发动惩罚性袭击,但是一年以后,有明显的证据显示,阿萨德政府对叙利亚反对派民众动用了化学武器、而且在白宫几乎所有其他官员都一致认为应当“说到做到”的情况下,奥巴马总统本人却在犹疑之后,决定不对叙利亚发动袭击。 李博尔和其他批评人士都认为,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不作为,让全世界都看到,美国政府说话不算数,而且在重大问题上缺乏意志,从而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给那些美国本不希望看到在国际事务中崛起的势力以可乘之机。 针对反对人士对奥巴马总统一系列外交理念提出的批评,前白宫官员德里克.车雷特(Derek Chollet)特别推出了一本专著(The Long Game),称奥巴马总统在任内成功地抛开美国外交界传统势力的影响,避免了将美国军事力量更深卷入其他地区的冲突,而且将军事等资源从长远布局,以便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危机,包括将相当的军事资源部署到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不过,在这一点上,其他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将相当的军事资源部署到亚太地区,恰恰给予了中国政府“美国在围堵中国”的口实,从而得以让中国共产党政府借此渲染民族主义,并借着捍卫领土完整的“机会”,将中国社会当中有关民主化、民主转型的诉求置之在后。 (文章和图片来源:美国VOA中文网)  
Read More
在英国市场持续震荡之际,一些中国投资者已开始在英国寻找捡便宜货的机会。 来自中国深圳的富裕投资者朱梅(音)一段时间以来希望在日本购买一套房子。不过,在上周五出人意料的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导致英镑大跌、避险货币日圆大涨之后,朱梅又有了新的想法。 朱梅称,现在在伦敦购房似乎是更好的机会。朱梅已在中国拥有多套房产,她希望在海外市场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 朱梅说,她的很多朋友已在英国或美国购置房产,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女在这两个国家接受教育。朱梅有两个还未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她表示,从长远来看,在伦敦进行投资是安全的。 如果像朱梅这样的人现在开始关注英国房地产市场,这意味着今年以来的趋势可能出现转变。分析人士称,外资对英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趣一直在下降,主要受英国脱欧公投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地已然很高的房价影响。 Real Capital Analytics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亚洲投资者对英国商业地产的投资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8%。当季英国商业和住宅地产获得的总投资额下降2%。 仲量联行全球资本市场(Jones Lang LaSalle Global Capital Markets)研究部门主管格林-摩根(David Green-Morgan)称,英国公投加上价格因素已开始令交易量承压,经过七到八年大规模的投资之后,价格走向了市场的顶端。 英国土地登记局(Land Registry)的数据显示,4月份伦敦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4.5%,住宅均价攀升至470,025英镑(合621,640美元)。 不过上周五以来英镑的大幅下跌可能会鼓舞一些希望抄底的投资者。英镑兑美元虽小幅反弹,但仍接近30年低位。 根据总部位于上海的房产搜索及资讯网站居外网(Juwai.com)的数据,上周来自中国希望在英国购房的所谓“潜在客户”(leads)数量较此前一周增加一倍。中国国内的购房者可以通过居外网搜索全球的住宅和商业地产信息。所谓“潜在客户”是指买家对一处房产有足够的兴趣,以致于会去联系地产中介或者开发商。 目前居外网上一处颇受有意向中国买家欢迎的房产位于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金融区,套房有三间卧室,总面积为93平方米,配套设施包括健身房、游泳池、水疗中心和空中酒吧。这处房产标价为899,950英镑,自上周四以来,由于英镑下跌,其以人民币计价的成本已经便宜了超过10%。 最近几年,温哥华、旧金山和悉尼等城市的居民把当地房地产价值上涨至少部分归因于中国买家。这种观点引发当地一些潜在买家的怨恨,他们觉得自己所在城市的房价高到让自己望而却步。 大多数中国买家仍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寻找房产购买目标。居外网上大约有40%的中国买家询问的对象是美国房产,大约30%的人询问的是澳大利亚房产,大约10%的人询问的是英国房产。 中资公司已经成为英国办公楼的主要买家。据仲量联行的数据,从2014年年初到2016年第一季度,在收购伦敦商业地产方面,中国的实体仅排在美国买家之后,总交易额达到58亿美元。 近些年中资公司投资了劳埃德大楼(Lloyd’s Building)和Tower Place等地标性建筑。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称,中国房地产发商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将拿出最高达30亿英镑的投资。 中国最大的住宅房地产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China Vanke Co.)从2015年开始向伦敦投资。该公司上周五表示对伦敦的前景仍持正面看法,该公司称,在市场剧烈波动期间或许存在投资优质项目的机会。在欧洲进行了多笔投资(包括房地产)的中资综合性企业复星集团(Fosun Group)称,当出现房地产买盘机会时,该公司将主动出击,抓住机会进行有价值的投资。 不过,行业专家预计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将保持谨慎。其中一个担忧是公投结果会导致大型公司、特别是大型国际银行离开英国。另外一个担忧是英国经济在公投后可能陷入衰退,而经济衰退可能引发地产价格下跌。 格林-摩根称,在商业地产方面,人们会停下来看看政治和经济前景如何。他称,在住宅地产方面,预计未来几周问询量会增加。 已经购入英国房产的中国投资者可能会蒙受损失,因为英镑贬值既会降低房产的价值,也会侵蚀租金收入。 在香港金融中心工作的大陆投资者陈韬(音)称,她感觉很幸运,因为她在两年前出售了她两套伦敦公寓中的一套,赚了30%。她还称,将持有另外一套两居室公寓,这套公寓是她在大约四年前以78万英镑的价格购买的,目前价值已达100万英镑。 经常去伦敦出差的陈韬称,汇率有涨有跌,但她预计伦敦房产能够保值。 (文章和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Read More
(GCTV全球华视林世钰新州报道)今年12月31日,梁智作为Englewood Cliffs市议员的任期即将满了。对于3年多来的参政经历,他说:“我对从政非常适应和enjoy,它提供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平台,让我可以每天接触和社区和政界,最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人生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大门。” 4年前,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参政经验的主要石油公司高管和私企拥有人,梁智以选票第一当选美国新泽西州博根郡(Bergen County) Englewood Cliffs市议员,成为该郡历史上首位华裔市议员, 也成为目前在美国极少数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民选官员。 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一场奇迹。奇迹何以产生?近日,梁智在自己古色古香的寓所里,接受了本台记者专访。他畅谈了自己参政的经历,分享了参政的经验。一言以蔽之:Things are difficult, but possible! 在餐馆里接受6个人面试 说起当年竞选市议员的源起,梁智笑着说,“完全是一次偶然。”2013年,他在休斯敦出差,一个已经决定竞选Englewood  Cliffs 议员的朋友打来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参加。“我当时没有任何参政经验,搬到这个城市只有几个月,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心里没底,但一想,固然这个没做过,听起来也不可思议,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于是就答应见个面商量。” 返回新泽西后,他在一家餐馆里接受了6个共和党人的面试。梁智坐在明处,面对玻璃窗,面试的人坐在暗处,问了他很多问题。“也许他们觉得我答得还可以,就同意并承诺为我的竞选提供支持。” 当时竞选人一共四个,两个是共和党(包括梁智),两个是民主党现任有经验的议员。但投票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在这个以民主党为主的城市, 搬入不到一年、毫无从政经验的共和党人梁智居然得票第一! 回想起来,梁智说,一方面,主要是团队的帮助成就了我,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我没有经验,是新面孔的原因。没有经验有时是一件好事,不知道陷阱在哪里,所以胆子大,敢往前冲,当然风险也大。而有经验的人往往有一些包袱,比较小心谨慎,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这就是现在美国总统大选很多人支持川普的原因,大家有求变的心理,希望看到新人或者局外人进来后能带来新气象,新的想法。” 竞选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美国投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场投票,另一种是邮寄选票。当时梁智计算现场投票时落后对手8票,但加上邮寄选票,居然反超对手40票,以得票第一当选。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2014年1月7日,梁智在市政府宣誓就职,成为新泽西博根郡历史上首位华裔市议员,新州州长克里斯蒂发来个人贺函。 几年的竞选和参政,梁智把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用在其中,比如中庸之道。梁智说,在政治上尽可能运用中庸之道,就是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不要走极端,而是取其中。因为极端的政治观点只是对少数人有卖点,但不能为大多数人服务,而取其中则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连接生命里的每个点 80年代末期,20多岁的杭州小伙子梁智踏上美国的土地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后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成为议员。 当时的他,刚从杭州大学经济系毕业不久,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美国打拼。到纽约的第三天,时差还没倒过来,他就开始在曼哈顿的餐馆“筷子楼”打工送外卖。当时的梁智,基本上是“三无人员”: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英语。“当时条件挺艰苦的,自己没有什么大志向,就想挣点钱交学费,喜欢的书法、艺术都搁一边了。但是当时你年轻,你不在乎什么,说实在的,你也不知道自己在乎什么。”梁智说,“后来发现,人生的很多东西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磨练之上的,比如坚毅、忍耐、展望、定位、开放、宽容、灵活等。” 梁智本来想学经济,但因为语言不行,而且出于找工作的实际考虑,改学电脑了。毕业后,他在IBM的技术部门工作,慢慢的,开始与客户打交道。这时,他发现自己与电脑打交道是相对累的,与人打交道反而不累,立刻知道自己更适合干什么了。 后来,他跳到别的公司。随着职位的升高,工作责任的增加,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我发现,自信是建立在与人沟通的基础上的。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与人交通。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生意上,还是大企业的管理上,或者家庭里,沟通都是最重要的。特别在政界中,可以说要靠嘴巴吃饭,首先你要知道别人想了解什么,其次是如何让别人懂你,所以说话要言之有物,而且要注意表达方式。” 选上议员后,梁智开始认真履职。每年每季甚至每月都要面临一些压力,比如财政预算。钱给哪些部门,多大比例,这都是不小的挑战,梁智必须走访很多部门,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然后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他经常与警察局、消防局、卫生局打交道。“这些社区英雄很值得尊敬,但也有地方需要提高。比如警察执法过程中对法律的解释,每个人可能都不太一样,有的人觉得开65英里不算违章,但有的人觉得开60英里就是违章,这里涉及到法律公正性的问题。”当然,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挑战,也不乏愉快的事情,比如去老人疗养中心和老人聊天,去学校和孩子交流,或者受邀参加婚礼,分享年青人的喜悦。 在梁智看来,选上议员后,虽然工作忙了点,但回报很多。“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更好地融入社区,与主流社会更接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 回想来美后经历的种种事情,梁智感慨地说,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受磨练,把生命里的那些点连接起来,每次都提高一点点,就是一个很好的package。坚持十年,甚至二十年,你就会发现自己很不一样。 “总而言之,你一定要付出,有时是情势所逼,有时是自己的选择,只有逼自己一下,你才会提升。” 华人参政:Things are not easy,but possible! 梁智经常做关于华人参政的演讲。在今年5月28日美国华仁协会主办、GCTV全球华视协办的亚太裔传统月论坛上,他呼吁华人必须要积极参政,勇敢表达自己的诉求,Things are not easy but possible,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 梁智说,美国有400多万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华人,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团体了,他们无论是受教育程度、工资收入程度,还是社会认可程度,已经很高了,与华人旗鼓相当的有犹太人、印度人、韩国人,他们各有特点,比如犹太人很团结很活跃,印度人善于沟通,在高科技公司任CEO的比较多,韩国人在地方政界比华人多。“我们要通过对比和学习,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独特的地方,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 在梁智看来,华人目前的短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过于看重自己的小天地。梁智举例,他所在的市召开市长议员会议,一个月一次,但参加的华人一般寥寥无几,远远少于印度人和韩国人。 投票意识薄弱。每逢选举,会有义工上门动员华人投票,但华人往往会找出很多理由不去投票,比如天气不好、太忙等。“如果我们有99个理由不朝前走,仅有一个理由朝前走,真正有价值的恰恰是这一个理由!”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梁智认为,美国的法律基本是公平的,华人应该利用法律资源,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比如你说城市的税很高,就可以告政府,而不是私底下抱怨。比如政府有很多资金给少数族裔和女性,华人可以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去努力争取。在美国也是这样,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比较喜欢内部纷争。梁智说,华人由于受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影响,加上从不同的地方来,所以内部容易产生纷争,不够团结。“这对华人来说是内耗,大家应该团结起来,从华人整体利益出发,不要计较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得失。”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夏威夷已经进行华人参政的启蒙了,100年后我们如果没有走得更远,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梁智说。 梁智观察到,目前华人参政主要有三种情况:多数有兴趣的人帮助别人竞选;少数被提名人正在自己竞选;更少的人已经成功竞选开始执政。“400多万华人,目前只有三位国会议员,比例太低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华人参与竞选。” 根据自己的参政经验,梁智提醒那些正在参加竞选的华人要注意策略,“需要强调但不需要过多强调自己的华人背景,代表华人的利益,因为你的脸已经告诉别人你的种族了。而应该强调自己代表所有的族裔,这是典型的落地生根参与主流,这在非华人社区很重要。在非华人社区,即使所有华人都投票支持你,也不能保证你成功。如果你选上了,照样可以帮助华人。” “政治是很现实的,成功了就上一个台阶,失败了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事。而且参加竞选时时间、精力、金钱、情感、家庭都要搭进去。这是一场战争,所以必须努力打赢!”梁智说。 今年年底,梁智任期将满。对于下一步的打算,他说:“从政已经变成我的DNA了,我比较enjoy,也学到很多东西。”他从去年开始,就陆续参加共和党的一些核心活动。7月份,他即将去克里夫兰参加共和党党代会。...
Read More
 10年,英国的波兰杂货店如雨后春笋 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已经在英国的欧盟人感概万千:且嗔且心酸、且怨且伤悲,更多的却是担心自己未来的日子会怎样。 最近几年,英国加入欧盟最明显的标记之一是波兰小店。 为了满足英国境内越来越多的东欧人的需求,不少大一点的城镇商业街上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波兰杂货店。 剑桥的Pod Orlem就是其中之一。商店内,货架上摆满了波兰人喜爱的食品,比如Goralki巧克力威化饼、Winiary意面酱、辣味番茄酱等。橱窗醒目位置挂着两件波兰足球队球衣,为出征欧洲杯的国脚加油助威。 店员和顾客聊天说笑,如同任何一个普通的星期五。但是没过多久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表象之下,掩盖着英国决定脱离欧盟引发的伤心和愤怒。 从来没有任何人说过,已经在英国的欧盟人必须离开,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有些害怕。 一手抱着孩子的埃里克森(Iwona Erikson)说,“我真的很心酸、很激动。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心想,难道这里50%的人都种族歧视了?他们决定:我们不要外国人在这里。 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受歧视。” 公投后,埃里克森计划搬回澳大利亚 “我埃里克森已经在这里生活八年了—我整个成年生活,英国一直就是我的家。没有欧盟,我也不会有现在的丈夫,因为我们是通过Eramus项目(欧盟学生交流计划)认识的。我女儿是欧盟宝宝!” 埃里克森在电子营销行业工作。她收到公司总裁发来的电邮,试图安抚员工。 埃里克森说,“我们公司主要搞国际教育业务,所以我们肯定会受影响。今天,我有同事禁不住哭了起来。她说她不愿意被迫无奈回波兰。” 埃里克森的丈夫是英裔澳大利亚人,她说,公投之后两口子开始计划搬回澳大利亚。“在英国、法国和波兰,右翼民粹党派风头越来越强,我担心这会不会是欧洲和平的终点。” “可是,离开英国,我的一大担心是,我在这儿存的钱都是英镑,英镑价值大大缩水了。” 萨瓦斯卡(Sylwia Sawska)正在摆满香肠、奶酪的柜台后忙着,她说她也很担心,“这里的人都很好,比在波兰好,所以我很吃惊他们会选择离开欧盟。” 虽然英格兰东部投票支持脱欧,剑桥却一枝独秀,留派以明显多数胜出。萨瓦斯卡说,“对此我很自豪。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不大,但很友善。” 萨瓦斯卡说,真要被迫回去,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萨瓦斯卡今年20岁,在这家商店工作5个月了。半年前,她和父母、弟弟一起从波兰来到英国。“妈妈给人做清洁工,继父和弟弟在建筑工地工作。我们觉得自己在这里受到欢迎,工资也很好。我一小时可以挣7英镑,在波兰,我一小时只能挣1.5英镑。我原来打算在英国呆10-15年,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我们必须回家,我们又要一切从头开始。” 虽然杂货店里的顾客大约四分之三是波兰人,但是也有一些俄罗斯人、其他东欧国家人和英国人。 德罗兹多娃(Ksenia Drozdova)是爱沙尼亚人,她是自由翻译,来店里买些能勾起故乡回忆的东西。“我整整七年前来的英国。我母亲当时已经在英国工作,我第一次来是暑假期间来打工。” 德罗兹多娃也担心公投的冲击波,但是她对脱派也更多一点同情和理解。 德罗兹多娃还是爱沙尼亚护照 “我现在还不清楚这对我个人有什么影响,这是我最担心的。我的伴侣和女儿都是英国籍,但我还是爱沙尼亚籍。我理解一些人会选择支持脱欧,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钱花在英国,也许还可以削减移民的福利。从这一点看,也许脱欧确实有道理。我只是希望,已经在英国工作和生活的欧洲人可以留下来。” 另外一名叫西尔维娅的女子是会计师,已经在英国生活了12年。她的态度和德罗兹多娃差不多。 “我可以理解,有些英国人对现在已经在英国的外国人没意见,但是他们不想有更多外国人进来。我看这也就是他们投票脱离欧盟的原因。” “但是,我的男朋友是英国人,他也投了脱票,我相当生他的气。” “我原来打算在英国定居,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办。我看,经济会陷入困境,我对自己的将来很担心。” 说完,她拎起购物袋,撩起门帘走了出去。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心里装的满满的,是对未来不定性的担忧。 (文章和图片来源:BBC中文网;作者:贝茨和鲁兹)
Read More
1 23 24 25 26 27 56

About Us

Global video Media is a new-trend Internet video Media & PR/Ads company established by multimedia technology. Founded by professionals, elite & scholars in US, We are an independent and advanced media organization headquartered in New York City.